那個地方就叫做tutorabc

edm11  

很多人都怕填了資料之後業務就會一直死纏著你推銷課程

其實我也很怕,因為我上禮拜就是填了資料之後

隔一天馬上就接到tutorabc的業務打來

 

然後也是一開始就在推銷他們的課程,但我都裝作沒聽到

只和他說我想做免費的英文程度分析這樣,我也是為了這個才填表的

於是他就帶我到他們的平台去體驗了,他們還蠻好講通的

 

他們的平台很有意思,會有不曉得哪個國家的外語老師和你聊天

由那個外語老師幫你評分,我當初還以為只是做個線上測驗而已

 

而我剛好是遇到一個金髮的美女外語老師,很活潑又有趣

整個就是有點被他煞到了的感覺><

 

體驗課加上英文程度分析上完大概15分鐘左右

tutorabc的英文程度分12級,我只有第5級><(一半都沒有)

然後還有送一些贈品、課程等等

 

測完了之後,我最後還是拒絕業務了

因為課程費用真的還蠻貴的,雖然可以分期

 

但是感覺上收獲蠻多的,因為是和外語老師真人的對談

所以也了解到自己的聽力和口語還要加強

 

給想要了解自己英文實力的人一個不錯的參考

不用花半毛錢還可以拿贈品又能和美麗的外語老師聊天:)

 

tutorabe網站

 

文章標籤

網賺C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開信率高於50%的故事,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高相關性、實用的電子報內容總是能帶給訂閱者正面的能量。

Quibb 是一個讓使用者分享工作相關文章的專業新聞網站,創辦人 Sandi MacPherson 曾在 Kissmetrics 分享了他的高開信率電子報經驗,裡面包含了許多電子報行銷的重要概念。透過分析他的成功經驗,我們能更了解如何打造成功的電子報行銷,而不是盲目的學習技巧。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的開信率:

recent-daily-digest-open-rates

“當許多朋友聽說 Quibb’s 的每日摘要電子報的開信率高達 50~70% 時,大家心中都有許多疑問。他們都想知道 Quibb 用了什麼方法來保持高開信率,和我通過實驗獲得了什麼經驗。”

什麼才是最好的主旨

正確的說,這個問題的本質應該是:你的讀者偏好什麼主旨?

這是 Quibb 的每日摘要電子報主旨一開始的長相:

headline-one

Sandi 一開始採用這個主旨的目的是利用與訂閱者相關的社交元素引導訂閱者開信,然而開信率卻讓他們知道訂閱者並不喜歡:

主旨呈現出無聊、重複的人名和無意義的時間訊息(使用者不喜歡),這中間似乎是少了什麼。

因此 Sandi 做出了調整,這是調整之後的長相:

headline-two

「相對的,一封提供許多連結的每日摘要電子報應該專注連結上,來吸引讀者開信。我們做出了調整,新的主旨更能反映出信內提供的連結,同時也加入了一些對訂閱者有意義的名字。而使用者顯然喜歡這個變動,開信率也因此提高了。」

bandicam 2015-03-20 10-12-17-481

而這是我最近看到 Quibb 的電子報主旨,可以看出 Quibb 把主旨的組成調整成新聞標題+社交元素,而訂閱者決定開信的依據就會變成:1. 我對裡面提供的連結是否有興趣 2. 其他連結是否來自我常在關注的人。

我們可以發現,Quibb 並沒有在一開始就抓到讀者喜歡的主旨模式,而是通過測試,從開信率反映出的訂閱者偏好中發現了開信率較高的主旨型態。我們很難在第一次就找出最完美的主旨,通過一次次的測試,找出使用者最喜歡的型態並採用,才能找出最佳作法。

確認訂閱 vs 垃圾信件匣

這是大部分人普遍會遇到的問題:要如何避免寄進垃圾信件匣?在使用者註冊時寄送確認信給他或許是一個解法,要注意的是確認信的寄件人要和以後電子報的寄信人要保持一致。

這會是你最好的機會,即使你的信件進到垃圾信件匣,只要稍微提醒,使用者當下還是有很高的機會打開垃圾信件匣找出那封信。而 ISP 會記錄收件者和你的電子報的互動,因此你在往後有更高的機會進入主要信件匣,這同時也是觸發式電子報的好處。

一開始,因為電子報性質的關係(信件的內容是根據第三方文章所決定,他無法控制),許多 Quibb 的電子報都去了垃圾信件匣,而那些不會檢查垃圾信件匣的訂閱者則失去了聯繫。採取確認訂閱的作法克服了這個難關,因為他的確認信有 100% 的開信率,提升了往後寄送的成功率。

明確的偏好設定和取消訂閱

如果你會寄送不同種類的電子報,請明確的讓訂閱者選擇他們要收到哪些資訊,並避免過度寄送造成的疲乏感。

email-notification-setting

在提供使用者這些選項的時候,可以花些時間琢磨哪些是預設選項,請確保這些預設選項不會造成訂閱者的困擾。

此外,我們是否可以提示使用者,有多少人正在使用哪些選項,來幫助使用者更快做出決定?

調整你的發信頻率

你可以利用電子報的領域來找出適合的發信頻率。例如,如果你的內容有著高即時性的特性(例如即時促銷、新聞),你就可以選擇每日寄送。以 Quibb 來說,他們所寄送的專業內容最適合工作日,因此他們決定每日寄送。然而,他們發現發現非工作日的開信率明顯低於工作日的開信率,因此他們選擇只在星期一到五寄送這些電子報。

low-traffic-weekend

上圖是 Quibb 的網站流量。可以看出,不只是假日開信率、Quibb 網站的流量也非常的低,因為使用者在不需工作的時間開啟專業內容的機率相對的低。站在訂閱者的角度思考並理解其中的差異,可以幫你留下許多訂閱者。

只寄送高品質的內容給訂閱者

訂閱者在訂閱時,會在心中建立一種預期心態:我會從這份電子報收到什麼?它會怎麼傳遞什麼價值給我?如果你無法達到他們的預期,請不要寄出這封電子報。

例如:以 Quibb 的例子來說,如果訂閱者在 Quibb 上相關的連結湊不足 10 個,那個訂閱者當天就不會收到電子報。比起寄出低值量的電子報,寧可降低發送頻率來維持質量。

清理你的名單,但不要放棄不活躍訂閱者

許多電子報行銷文章都曾討論過-保持名單品質,來提高達到率,並保護 reputation 的重要性。這裡 Quibb 分享了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論點:將不活躍的訂閱者重新激活 (reactivate)。如果一個訂閱者在一段時間內不曾開信 ( Sandi 的設定 28 天),他們會被標記為「不活躍」,並不再收到每日摘要電子報。

然而,他們並沒有進行取消訂閱的動作,因此你可以試著將他們重新激活。這裡他分享了他的作法:每天將不活躍的用戶隨機挑出 10% 寄信給他們。如果訂閱者與其中一封有互動(開信),就把他們的不活躍狀態取消。

站在訂閱者的角度思考

在你開始使用上面提到的技巧前,請先考慮到下面這三個重要的問題。不管你寄送的內容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考慮到訂閱者的預期的內容和頻率,並制定出屬於自己的電子報策略。下面是三個 Sandi 列出的三個關鍵問題,和他的回答。

  • 想想你的產品屬於什麼領域什麼樣的寄信時間表適合?

這裡要先提一下,Quibb 屬於會員制的網站(必須先登入才能使用網站內容),在初創時只開放給科技和創業圈的專業人士使用,會員會在網站上分享他們工作時閱讀的文章和內容,你可以追隨和你工作內容相關的使用者並閱讀他們分享的連結。這個領域的資訊流動速度快,因此需要每天即時更新資訊,因此每日寄送的摘要電子報也就說的通了。

  • 你的訂閱者的預期是什麼?是否每封電子報都符合他們對你的產品的期待?

會員預期收到的電子報內有什麼樣的內容,和他們訂閱什麼樣的內容,是根據他們設定的偏好和在 Quibb 上追隨的其他會員的行為決定的。

  • 你的電子報是否真的解決了你的訂閱者的問題?

會員們習慣閱讀工作相關的新聞, Quibb 的服務讓他們迅速了解產業中最好的內容和最重要的資訊。

延伸閱讀:向電商巨頭Amazon學電子報行銷
延伸閱讀:失敗的電子報行銷如何讓電商市值蒸發15%

文章來源: 別人都在看的電子報

網賺C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群行銷做得比較好的企業,在我看來有兩個:小米、加多寶。小米依託於產品,加多寶依託於事件,殊途同歸。

當小米和加多寶造就了一類行銷現象,模仿就從未停息,卻無人能出其右。Why?大多數人只看到了現象,除了會說「太厲害了!」之外,就只知道抄襲創意。

話題稍縱即逝,好創意也不是打破腦袋就能想出來,所以跟風在所難免,就看你會抄不會抄。以成龍的那個洗髮水廣告中的 duang 為例,一大堆八竿子打不著的品牌借題發揮,以為改個文案,換個 logo 就能給自己粉絲數上升、讚聲不斷。豈不知先下手為強,後下手喝湯,狗尾續貂者連個渣渣都舔不上。

誠如汪師傅所言,「有人模仿我的臉,還有人模仿我的麵,模仿再像,也不是正宗老壇酸菜牛肉麵。」、「有樣學樣,終究不長」。水面之上的冰山再壯觀,也只是潛伏于水下的巨大冰山一角。窺視社群行銷全貌,不懂 CCR 哪行!

CCR是我自創的一個組合詞,分別代表了 Content(內容)、Contact point(接觸點)、Relationship(關係)。Content(內容)屬於表現層,Contact point(接觸點)屬於中間層、Relationship(關係)屬於底層,其中有哪些道道,聽我一一道來。

Content(內容)

先來說第一個 C(內容),這也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在論壇和微博時代,傳統產業駕馭使用者和話題的能力稍顯不足,自打微信面世,自媒體蔚然成風,內容行銷一片叫好——不就是寫文章嗎,我看行。真行嗎?未必!文章是內容,但內容不是文章。內容是什麼呢?話題、事件、創意、活動、產品。

產品也算內容?沒錯。在社群網路時代,產品即內容,內容即廣告。能夠「讓使用者尖叫的產品」還怕沒傳播力嗎?依然是1999元,但「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足以讓米粉們心跳加速。當然,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讓使用者尖叫,或者說尖叫分貝不高,那就另打別的內容主意吧!「封殺王老吉」是事件引發的話題傳播,「對不起」是創意導向的悲情行銷。

事實上,我們發現,如果沒有話題的提煉,事件、創意、活動、產品都不能單獨作為內容存在,或者說爆破力不夠強。因此,1+X 成為了社群行銷的標配。這個 1,你要說是殺人標題,我也不反對,但是千萬別和後面的X搭不上,那樣就白搭了。

話題要有傳播力,必須帶有以下3點特徵:熱點、槽點、痛點,或者得其一,或者兼而有之。
(小補充:槽點 = 讓人想吐槽的點)

  • 打娛樂牌,有熱點和槽點就夠了;
  • 走情感路線,痛點必不可少。
  • 如果要以文章的形式傳播,光有3點稍顯單薄,還必須加上3度:深度、濃度、溫度

深度指向觀點,濃度指向見識,溫度指向故事,同樣也是得其一或兼而有之。

Contactpoint(觸及)

知道內容的基本形態,就能玩轉社群行銷了嗎?Too young too simple!要想進一步挖掘社會化行銷的內涵,必須紮到水面以下,找到第二個C(觸及)


找到觸及還不容易,不就是微信、微博、QQ空間、貼吧這些社群媒體嗎?這只是行為觸及,就好比傳統媒體時代的電視、報紙、雜誌、廣播和分眾媒體,而我們要找的是用戶的心理觸及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如何跟用戶產生心理接觸呢?

我認為有三個層面:

  1. 利益的連接
  2. 情趣的連接
  3. 思想的連接
  • 利益的連接:包括利益和應用,你沒發現搭車紅包、話費紅包滿天飛 —— 貪小便宜的心理大家都有,更何況是彈性需求呢!哪些應用能成為彈性需求或者說有需求彈性呢?無外乎衣食住行,再加上理財、娛樂、通訊這些常見的生活場景,而各類電子化的紅包、優惠券則可以刺激消費和分享。
  • 情趣的連接:有低俗和高雅之分,檔次的高低,取決於你想達到的目的。「圍住神經貓」這種 H5 小遊戲和「臉萌」頭像能夠在朋友圈瘋傳,滿足了人們的遊戲心理;新年簽和星座運勢、血型、性格色彩學則利用了人們好奇心理;而最新的「武媚娘被剪胸」事件的各種傳播則反應了人們的八卦心理。
  • 思想的連接:包括情緒、情感和情懷。相對利用和情趣的連接,要想與大眾達成思想的連接,更見策劃和創意的功力。
  1. 情緒有喜、怒、悲、驚、恐、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等。在社群網路時代,如果找到好的引爆點,情緒很容易蔓延,最明顯的就是大災大難之後,「xx頂住」、「我們都是xx人」此類語言和圖片的洗版。前述「封殺王老吉」的案例就是很好的利用了地震後人們對某些大公司惜捐的不滿情緒,反彈琵琶,以輿論的逆轉實現了品牌的超車。
  2. 情感有愛情、親情、友情、愛戴之情、愛國之情、人與自然之情、人與動物之情等等。母親節、情人節等各種節長盛不衰,就是因為有情感打底,上升到社會化行銷層面,要想跳出終端促銷的老路子,就必須在話題、創意、活動、產品上翻新。此外,愛國主義也是經常被煽動的一種情感,君不見中日關係一有風吹草動,微博、微信立馬沸反盈天,如果話題和創意配合得當,切入時機迅速,品牌大可以迎風飛揚。
  3. 情懷是最近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話題。同樣賣情懷,褚橙、錘子手機是不一樣的,前者的訴求是勵志,後者的訴求是認真。很多公司都自詡願景、使命、價值觀,能不能把這種情懷落實到社群行銷呢?不能,說明企業文化還是誇大其實,沒有支撐點。簡單來說,我們發現有很多產品都在打藝術牌,很多品牌都在秀文藝氣息,各種情懷。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情懷理解為高級雞湯。雞湯人人愛,就看營養價值高不高了。

Relationship(關係)

建立了與大眾的利用連接、情趣連接、思想連接,我們是否就能掌控社群行銷的全域?No!

R(關係)才是源頭和根本。

這個 R(關係)不是簡單的產品與客戶、媒體與受眾的關係,有著更豐富的維度。在傳統工商業時代,B2C 關係模型佔據主導,這種關係鏈是單向的、線性的,而在社群網路時代,C2BC2C關係模型漸成主流,這種關係鏈是雙向的、網狀的。這一關係形態的改變,要求行銷不僅面對客戶和受眾,還需面向更廣大的社會人群,他們未必是產品的購買者,但卻可以成為品牌的煽動者,正面或者負面。行銷的策動者只有從企業人退位為消費者,才能夠擺脫傳統產品、品牌本位的束縛,與千千萬萬普通的消費者建立利用、情趣和思想的連接。簡而言之,就是「以用戶為中心」,跟群眾打成一片。而這些消費者也將不自覺的成為品牌傳播者、活動參與者、資訊提供者、創意提供者、市場顧問等等。

小米成為智慧手機市場的後起之秀,1000萬論壇使用者對其產品和功能的建議功不可沒。小米未必是最好的手機,但卻是屌絲中的戰鬥機,廣大草根階層希望他能逆襲。加多寶輸了官司贏了人心,關鍵在於其把自己放到了弱勢群體位置,博得了鄉民的同情——除了反腐和對外,廣大鄉民大多數時候都會站到強權者的對立面,這是感同身受,情感使然,而非理智。

關係決定了社群行銷的基調,你定位為哪一類人,你就能吸引哪一類社會人群,或者逗逼,或者屌絲,或者土豪,或者文藝青年,也有可能是盲從的愛國主義者。

綜上所述,在社群行銷的巨大冰山中,Relationship(關係)是底座,Contact point(接觸點)是中腰,Content(內容)是頂層,如今沸沸揚揚的自媒體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窺見全貌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文章來源: dcplus行銷知識庫

網賺C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791245371_4d31736a98_z

為什麼要寄送歡迎信 (welcome email)?

當一個會員剛註冊了你的服務時,他應該:

  1. 對你的服務有高度興趣,或有高度印象
  2. 對你的服務了解很少

一封好的歡迎信並不只是單純的打個招呼,告訴會員很「高興認識你」,而是引導會員熟悉你的服務,並將他們轉化為活躍使用者。

你希望使用者怎麼認識你?你希望使用者接下來進行什麼動作?他們最容易在什麼地方遇到困難?

我們收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例子,他們根據自己的情況採用了不同的策略。這裡必須再一次強調,這個世界上只有最適合的電子報內容,而沒有最完美的電子報內容。

Xero

除了那張超級大圖可能會有點爭議外,這是一封非常成功的歡迎信:

  1. 社群認同 (social proof) 永遠是個簡單好用的技巧:「歡迎加入 40 萬個中小企業的行列」。這個印象很容易投射在使用者心中,「為什麼他們會用 Xero?」
  2. 正面的文字 + 明確的下一步:馬上開始,為什麼? “Let’s do beautiful business"
  3. Xero 知道他們的服務並不是這麼容易上手,因此附上了一系列的影片,和技術支援的信箱,來減少使用者在操作上可能遇上的困難。除了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外,Xero 也在 CTA 的下方加入了圖片,讓沒有耐心閱讀的使用者也能輕鬆找到需要的內容。

xero_welcome_email

Unbounce

Rob Fitzpatrick曾提到,新創公司應該以創辦人的名義發歡迎信給他的前1000位使用者。雖然 Unbounce 已經有許多知名客戶,但他們仍然貫徹了這個原則。

在這封歡迎信中可以看出 Unbounce 十分相信他們的產品,因此並沒有提示使用者進行下一個動作,而是提供使用者可能需要的資源,並進行為訂閱者建立預期,「我們的客服人員會與你進行聯絡」,讓使用者在收到後續電子報時更能理解收到的原因。

unbounce_welcome_email

Codementor

和 Unbounce 相同,是以創辦人的名義寄出的歡迎信。值得學習的是,在信的最後提醒了開信者:「如果需要更多協助,請直接回覆這封信。」配合上純文字的內容,感覺就像是 CEO 親自為每位會員服務。

codementor_welcome_email

Basecamp

Basecamp 這封信的目的是引導使用者登入,他們相信這封歡迎信則是為了把使用者從收件匣引導到他們的服務中。如果你的產品好到一定的程度,而產品有夠強的自銷能力,這樣的內容就已經夠了。

這裡提供了社群認同 (social proof) 來提升使用者的信任感,150 萬的確是個有說服力的數字。

basecamp_welcome_email

Mashable

感謝你訂閱我們的電子報!以下是我們的服務,我們準備好要寄這些內容給你,你準備好接收了嗎?如果你不需要,可以進入偏好中心調整。Mashable 透過這封歡迎信,成功的

  1. 建立預期:告知訂閱者,未來會收到什麼
  2. 個人化:提供偏好設定

mashable_welcome_email

Fromyourflower

有時候一些大企業會希望自己的電子報內容越豐富越好,而結果就是,這封歡迎信有點像一般的促銷電子報。

然而,這封信仍然有它成功的部分:給予會員註冊獎勵,增加他們購物的誘因。

Fromyourflower_welcome_email

Groupon

這封來自Groupon的歡迎信,信內的 ”hello there” 用類似社群元素的方式來與開信者打招呼,擺拖促銷型電商死板的印象,同時放置明顯的 call-to-action,讓開信者能輕鬆點擊。groupon_welcome_email

Amazon

身為電商界的龍頭,Amazon 在不同的領域持續創續進行創新,是很好的學習對象。

可以參考向電商巨頭 Amazon 學電子報行銷

amazon-welcome-email

總結

上面的例子雖然各有特色,但是他們都各自有著一封成功電子報的長相,分別為:

  1. 明確的 call-to-action
  2. 提供誘因
  3. 個人化
  4. 以真實身分寄送
  5. 建立預期
  6. 提供社群認同 (social proof)
  7. 提供客服聯絡方式、FAQ 等解決方案

希望以上例子能給你在電子報行銷上一些靈感。

文章來源: 別人都在看的電子報

網賺C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世代蓬勃發展,每天都有上億的人在使用社群網站Twitter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Linkedin等,都是現今流行的社群媒體,一則推文可以因為轉發再轉發獲得注目,一張圖片可能因為屢次的分享而被千萬人看到。

近年流行的購物網站,紛紛開設官方社群帳號、經營粉絲團來拓展知名度,只要有人關注您或分享您的貼文,就有機會讓更多人知道您。社群網站人口眾多、商機無限,只要運用一些小技巧,就能從中找到您的潛在客戶,大幅提升銷售機率!

今天要介紹如何使用社群媒體拓展商機,打開商家知名度、找到更多潛在客戶!以下是我們整理的四大訣竅:

social-01

一、善用社群網站搜尋引擎

為什麼社群網站搜尋引擎很重要?因為輸入關鍵字即可找到相關話題及發言人,發現您的潛在客戶和競爭對手,掌握關鍵趨勢。舉例而言,若您是經營女性服飾的商家,可搜尋相關字詞「洋裝」、「女性時尚」等,了解消費者的觀點與喜好,得知當前的熱門話題;或使用公司帳號加入討論,讓大眾對您的公司產生印象。此外,當有人對服飾搭配、布料材質有疑惑時,您可適時地跳出來展現公司專業度,說明材質特性、洗滌方式以及合宜的穿搭方式等,提供有用的資訊可讓大眾對您產生信賴感,有利於品牌經營。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透過社群媒體搜尋器還可知道競爭對手的操作方向,得知競爭者的相關資訊,以及消費者對他們的觀感,藉由觀看他人、審視自己,讓公司更進步。由於 Linkedin 為B2B社群網站,傾向於商業人士交流,藉由 Linkedin 商家也許還能找到合作夥伴!

推薦使用:Twitter、Linkedin〈B2B,傾向於商業人士交流〉

social-02

二、好資訊要和大眾分享

當您看到有人發表和企業相關的有用資訊,不要吝嗇與大眾分享,立即轉發吧!不論是圖片、文章還是影片,只要是能結合您的網站內容、又能讓消費者產生興趣的資訊,就是不可多得的好資訊。基本上,分享本身就是一個免費廣告,越多人看到就越有效果,只要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幫發表者打免費廣告,也替自己的社群網站(或粉絲專頁)增添豐富度。點下分享按鍵,可能會吸引更多人關注您的動態,甚至和相關發表者成為朋友,拓展公司的社群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推薦使用:Twitter、Linkedin、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

social-03三、善用社群網站的廣告

有人的地方就是打廣告的最佳地點,這也是為什麼收視率高的節目,中間的廣告費用也特別貴。好消息是社群網站聚集了數億的人口,您卻不必支付高昂的廣告費用,就能針對目標客戶進行廣告活動。您可鎖定地點、性別、年紀等有效進行廣告,根據註冊人口的資料完整度,還可掌握科系、婚姻狀況等相關資訊;若您是專賣兒童產品的商家,可將廣告鎖定在媽媽等目標客群,不必把廣告費用花在對兒童產品毫無興趣的消費者。

透過社群網站廣告效益分析,可得知消費者是透過何種管道購買商品,追蹤消費者行為,進而調整社群網站廣告活動

推薦使用:Twitter、Facebook(台灣較為熱門)

social-04

四、維繫既存客戶的友好關係

在拓展新客戶同時,千萬別忘了已經為您帶來效益的既存客戶。您和客戶的關係不是結案就結束,未來客戶若有相關需求,極有可能先洽詢合作過的您!當然,前提是兩者要合作愉快,保持友好關係。如果您的服務甚佳,這些既存客戶也會推薦給需要的朋友,為您開拓商機。

維繫客戶您可以怎麼做呢?不必三天兩頭打電話噓寒問暖(此舉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只要關注客戶的社群網站(或粉絲專頁),適時回應對方的動態,給予支持鼓勵等,就能讓客戶記得您,未來有需求時就有機會和您聯絡!

推薦使用:Twitter、Linkedin、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

social-media-01

社群媒體行銷,還有什麼小撇步?

social-media-02

1. 官方發佈圖片前,先用手機預覽效果

經營官方社群網站,使用強烈的視覺圖像吸引大眾是個好方法,但要提醒您:發佈前請先在手機上預覽效果再發送!因為大部分人習慣用手機瀏覽社群網站,也許您的圖表分析在桌機上觀看相當吸引人,但在手機上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social-media-03

2. Twitter和 Instagram,可使用標籤「#」

使用Twitter和 Instagram時,可在關鍵字(人、話題等)前加上「#」字號標籤,發送後關鍵字就會顯現連結,點選就會出現此標籤的推文,利於搜尋且登上熱門排行。但要特別注意關鍵字不能有空格或符號喔!

social-media-04

3. 不要排斥付費的社群廣告

若是免不了廣告費的支出,何不試試社群網站付費廣告?因為社群網站可鎖定消費族群,將廣告投放至目標客群,提升銷售機率。假設您販售童裝,向單身女性和已婚媽媽推銷,哪個效果佳?社群網站可篩選性別、年紀、單身、已婚等廣告群組,精準地把費用花在目標客戶,有效控管廣告經費。

如同朋友交往需要時間熟悉,社群媒體行銷也需要長期經營,才可發揮效益;每天只要花一點時間進行操作,時間一久自然就能看到效果。欲速則不達,若有永續經營的野心,請務必掌握這些訣竅,為公司未來鋪路!

文章來源: dcplus行銷知識庫

網賺C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是位手機應用程式開發者,但卻無法從應用程式商店上賺到能夠糊口的收入,那你一定要認識這位男子。他的名子叫做Mark Dawson。光是在去年Amazon就付給了他45萬美金,而Mark卻是連一串程式碼都沒寫過。這僅僅只是因為他是一位作家。

Mark所寫的書籍是描述一位名稱為John Milton的英國間諜殺手。他是一位彷似詹姆斯‧龐德的腳色,唯一的差別是這位John擁有著龐德所沒有的良心。

什麼??你沒有時間可以閱讀??

那是因為你整天都只為了那一天僅有20多個下載的程式碼在埋頭苦幹是嗎?

 

那麼,別再折磨你自己了!

你可以從Mark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而我們大家應該都可以做到。我會說,其實當一位獨立作家跟當個獨立應用程式開發者很相像。我能夠很有自信的表明這一點,因為在我人生事業生涯中,我兩個都有當過。我坦白說,其實兩者之間非常地相似,特別是在行銷與銷售這個領域上面。

 

恩,我知道你現在想的是,行銷這份工作很討人厭,還有銷售是給不懂怎麼寫程式的人做的工作。

不過,如果你只想靠寫應用程式過生活?或是不斷地專注在面試遞履歷這件事?還是過著每天朝九晚五乏味的打卡上下班生活?或是照著自己想要的方式去過生活,然後銀行帳號裡有存款就好?

 

很好,至少我們想法都還算是一致。

好吧,我就直接跳到重點好了。以下就是Mark Dawson用來從Amazon賺到那45萬美金所做的五件事.。如果你想賺到比你目前在應用程式商店上所賺的錢還要更多的話,我強烈建議你也可以開始做這五件事情:

  1. 1.      他設計出一整個系列書籍,不光只是一本

Mark20136月起開始撰寫他的John Milton系列書籍,而到目前為止已經寫了6本。 Mark其他的系列書籍也都有類似的封面樣式,而且也都寫成是相同的類別。一旦有人發現他的其中一本書之後,接下來也會發現還有很多其他的書籍可以閱讀。

建立起一群熱賣你產品的觀眾們相當地困難,很花時間,而且昂貴。不管它是一本書,一個應用程式、一款遊戲或是一個軟體小工具。不過一旦你抓住他們口味,成功地讓他們愛上你的產品之後。你就能開始賣更多東西給他們。當你在選擇跟建立你的下一個產品時,確保它也是個能夠滿足你目前所擁有的觀眾們的口味。

如果你的應用程式商店裡所有的應用程式都與一群觀眾們的味口符合的話,你就能夠在你所有的應用程式之間交叉地推廣。你也能夠較輕鬆地去利用一些社群網站的渠道來做推廣。

  1. 2.      他從小規模開始做起

Mark的第一本Kindle電子書名字叫做 “The Black Mile” 抱著非常大的野心去撰寫,也因此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去做研究與撰寫。但他的第二本書開始相對地精簡許多。在短短的兩年之內,他寫出了17本電子書。這當然也是因為他對自己相當地嚴格,他在每天通車4個小時到倫敦的旅途上都在饌寫的他的書籍。不過這當然也是因為他所選擇的撰寫的範圍。如果他每一本書都像”The Black Mile”一樣充滿野心去寫的話,他最多可能只寫出了2,3本書而已,而不是17本。

當你在選擇你第一個案子時 – 又或者是你的下一個案子 – 竟量把規模上的範圍給縮小。把那個應用程式當作一個首選的案子看待。甚至如果你需要購買源代碼才能將一些功能更完善,我都會建議你這麼做。因為這能讓你把開發所投入的時間從一年(甚至更多)精簡到幾個禮拜。

千萬別犯了很多菜鳥會犯的錯誤。例如花了10萬美金跟兩年的時間去開發你的第一個案子。然後之後才發現原來行銷會花上比你想像的更多時間跟金錢。

  1. 3.      他會讓觀眾們迷上他的產品

如果你到MarkAmazon頁面去看,你會看到他有很多書籍。你該從何開始選擇呢?那裏有4本裝釘在一起的組合書籍。但你是否會冒險去買一位你從未看過的作家寫的書嗎要是你買了之後後悔了怎麼辦?

沒問題! Mark的歡迎訊息上寫你可以免費取得系列當中的前四本書你唯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留下email且接受他的電子報。

這樣一來雙方面都是贏家。你能夠完全無風險地免費試讀一個新作家的作品。Mark有將近超過15千筆email名單讓他保持互動。他隨時可以讓他們知道他新作品的推出。那麼既然他們也都是Mark的粉絲,他們都會在Amazon網路商店上給他相當好的評價。

如果你目前也是透過免費模式來推廣你的應用程式,你已經算啟用類似這樣子的模式了。但你能做更多什麼呢?你可以拿什麼來跟你的用戶們交換他們的email帳號呢?仔細地想想這一塊,然後再開始建立起你的名單吧!

  1. 4.       他拚了命的在做行銷

Mark會在Facebook上投放廣告 – 一天多至$370美金的廣告成本。(為何不呢因為點擊廣告的人會被帶至一個充滿有關他書籍的正面評論的Amazon頁面。他很快就可以輕易地雙倍回收他的廣告成本)  那麼他也會不定期的舉辦免費座談會把一些成功的建議教其他的作家。他會親自回覆他所有粉絲的email。同時他也會主動去找一些部落客來替他寫正面評論。

身為一位開發者,你必定得花相同的時間在行銷面與研發面上。Mark所擁有的銷售漏斗是完美無瑕的那麼你的銷售漏斗呢? (這時候如果你問我什麼是銷售漏斗”,那你應該先從基礎學起LINK.) 開始教育你自己如何做起 內容行銷” 和 名單建立(八位數的學員可以參考八位數教育網教學影片取得詳細說明)你將會需要建立一個社群或是個群組。你或許會問該何時開始呢差不多是你發布你的應用程式的提早一年前。是的,你已經來不及了><趕快開始吧。

5. 他把它當作一門生意在做

我把這個放在最後因為這正是最重要的一點。Mark並不把寫書當作興趣在做。他不會平白去做研究與寫書,然後抱怨沒人要閱讀那些書。反倒而之,他會主動地去迎擊他的粉絲,舉辦座談會, 也給其他人建議。

“ Dawson的成就同時也歸功於他對出版這件事非比尋常的態度。他把它當作一門生意看待,寫作這件事對他來說只是整個媒體機器裡的一小個齒輪。他經營他所有的粉絲而且專注在建立關係來確保他們的忠誠度。(這包括回覆所有粉絲訊息)他會舉辦座談會來給其他的作家們建議與指導。然後再透過以上這些所有的行為來收集名單,目前已經有了15,000筆強大的名單。那他主要也是透過這些名單來散播他的新作品。Dawson所做的其實就是建立了一個小社群。這個社群雖然很小,但由於它的忠誠度極高,也因此幾乎可以保證百分百的銷售.” – 富比士

在此時此刻的年代裡,那其實也不應該算是個非比尋常的出版態度,又或者是開發應用程式這件事情上。每一位進入這個領域的人應該都要清楚地瞭解到他/她是在創立一個事業。如果你只是把它當作一個興趣,你永遠不會達到你所渴望的成功。

千萬別開始嘗試著做一個應用程式或遊戲project就只因為它感覺起來像是個很棒的idea。好好地做你該做的研究。去深入探討你所要進入的那個市場或領域。清楚地變識出你的目標客群。清楚地瞭解你的應用程式該如何來賺錢,還有整個會花上多少時間。好好地計算你的ROI(Return of Investment – 投資報酬率)

還不太確定怎樣去做以上講的這些嗎?請回頭去看以上#1-4。開始學習、嘗試、以及練習做行銷。千萬別乎略了它。

仔細地思考看看。既然你已經把這整篇文章看完了,這也就意味著你已經領先其他所有那些當興趣在做的人大大一步了。

恭喜你那就立即開始行動吧!

不斷地努力再努力

我最後再跟你分享富比士文章裡的最後幾句話,因為這些話對每個人來說都相同地重要,不管你是應用程式開發者,或是撰寫書籍的作家們。我稍微改了幾句話所以看起來比較針對性一點:

“ 你需要強大的決心與毅力才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完成多個案子,同時也必須貢獻成正比的時間在行銷面與建立社群、以及寫程式碼上面這些開發者絕對都不是突然間巧性地一夜成名的。在名氣崛起先前一定經歷了一段難以想像的打地基的作業 – 絕大多數是在建立社群上面 – 那才是把他們帶到這階段的主因。任何人想要效仿這種成功,就算是一小部分就好,也必須經歷過相同的努力。

原文來源: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this-guy-earned-almost-half-a-million-dollars-last-year-and-has-never-written-a-line-of-code-2015-4

網賺C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acebook 公佈最新財報,連續10季打破美國華爾街預測,不僅使用者人數繼續成長,就連行動廣告市場成績也不容小覷。

至2014年第4季,Facebook 總用戶達13.93億人,比前一季成長3.18%,此季總收益共38.5億美元,其中行動裝置收益部分,69%營收都來自廣告(上一季為66%),顯示其事業主力已鎖定在行動裝置

facebook

目前 Facebook 每天活躍用戶共有8.9億人,而從裝置來看,7.45億每日行動活躍用戶、11.9億每月行動活躍用戶。只透過行動裝置瀏覽 Facebook 的用戶也高達5.26億人,較去年同季成長了15.3%,這個成長率可歸於 Facebook 在開發中國家市場的擴張(此區域大部分國家極少使用桌上型電腦)。

而就 2014 年一整年來看,Facebook 總收益達124.7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58%;而每日用戶人數也成長18%、總用戶成長13%(2013年底,每日用戶7.57億人、總用戶12.3億人)。

過去這一季以來,Facebook不斷提升其動態內容的顯示品質,讓更多使用者花更多時間使用,因為這就是他們展示、販售廣告的地方;同時,Facebook 也促進影片播放效果,提升不少有機影片點閱率,並藉此吸引廣告主購買影片廣告欄位

文章來源: dcplus行銷知識庫

網賺C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爾 7.8 級大地震,死亡人數最保守估計為7,000 人。

這次尼泊爾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是 20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 1.4 倍,尼泊爾都加德滿都谷地近 90%的建築物在地震中塌毀。

11109245_992183710794782_6178448248006776066_o

圖1. 地震對照圖—帕坦。圖片來源:Ultimas Noticias、赤子之心闖世界部落格。

在這樣毀滅性的災害中,全世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捐水、捐食物、捐物資,但災區的災民,以及關心災民的人們最想要的-是一則報平安的訊息。

在過去幾十年裡,凡是經歷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後,受災群眾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報平安。爭先恐後聯繫身邊的朋友、親人,因為等待時提心吊膽的滋味是最折磨人的。

一名組織的女發言人 Anna K. Nelson 曾表示,努力恢復聯繫管道是救災中人道主義的重要動作:「在救災工作中,比起想要喝杯水、吃點東西、睡覺時蓋張毯子這些民生需求,災民更想知道的是他的丈夫在哪裡、孩子是否安全、母親是無恙。這就是為什麼致力於恢復與外界的聯繫如此重要。」

2001 年在紐約發生的 9​​11 恐怖襲擊仍然歷歷在目,當時城市的電話線多已損毀,突如其來的攻擊事件造成莫大的慌亂,群眾無法與親友聯繫,只能將希望寄託於城市內的尋人海報。

經過時間的洗禮,現今的技術和社群媒體改變了個人及團體的通訊方式,訊息可以更快速的傳遞,包括災後的資訊流動。而這樣的改變顯然在尼泊爾震災中也起了作用,許多科技公司甚至推出 App 讓使用者與他們在地震圈驚慌失措的朋友及親戚聯繫。

11169690_992183700794783_3767873739402084200_o

圖2. 地震對照圖—斯瓦揚布拿寺。圖片來源:Indian Express、赤子之心闖世界部落格。

Facebook “Safety Check"

在去年(2014) 10 月時 Facebook 便推出了 Safety Check,讓身在災區的使用者可以透過社群平台發布自己的安全狀態,這項功能在這次地震災情嚴重的尼泊爾派上了用場。

Arjun Vatsa,27 歲,一個住在紐約的企業發展顧問。星期六早上,當他透過新聞得知地震消息時,發了瘋的擔心 20 幾位現在住在尼泊爾的印度同學。

他快速的登入通訊軟體 Whatsapp、Facebook 及新聞網站,這時 Facebook 的 Safety Check 被啟用了。

系統會根據使用者的狀態、定位數據,告訴了 Arjun Vatsa 哪些朋友可能位於地震區,多少人已被標記為安全;同時亦會聯繫位於災區的使用者,讓他們可以在 Facebook 上將自己標記為安全,並透過此社群平台將訊息散播出去。

「當有人標記自己為安全時,Facebook 就會自動顯示通知,這項功能實在非常有幫助」Vatsa 說「這是另一個使用社群媒體非常好的方式,當災難發生時,這樣的資源數據變得非常有用。」

Facebook 表示已有數百萬用戶在尼泊爾、印度、不丹和孟加拉標記為安全,在週一下午,他們的安全狀態已經轉達給數以千萬計的人。

safetycheckmobielcarousel

圖3. 用戶都可以登入網址,即可查看身處該區的親朋目前安危,亦可以主動發出「報平安」的訊息。

Google “Person Find"

Google 和紅十字會採取了另一種做法,推出 Person Find 工具讓雙方提供資訊。

Person Find 收集地震災區失蹤的民眾資料建成資料庫,截至週一下午已編製出 1,385 位失蹤人口的名單,而其中 241 人登記為安全;截至週一晚上,Google 大約追蹤了 6,300 位災民。

o-GOOGLE-PERSON-FINDER-facebook

圖4. 提供資源及平台讓各地使用者建立資料庫,不僅讓其他國家的人更快確認親友消息,也讓需要救助的災民可以立即反應,盡快得到協助。

Google 的資料庫可供兩方輸入,想尋找親友的使用者可以輸入災民的名字、相關資訊及照片到 Google 的資料庫;在災區的使用者可以在資料庫中登記表明自己就是受尋找的人、正在協尋該災民,或是有理由相信該災民現在仍然在生或過世。Google 不會審查及驗證數據。

其實這個災後線上數據庫早在 2005 年卡翠娜風災便由當時的志願人員建立了,因為災後混亂的情況使得相關資訊及失蹤人口搜尋清單十分片段又凌亂,因而建立了中央數據庫來統整所有資料。

此後在 2010 年海地大地震、2011 年的日本大地震、2013 年波士頓馬拉松炸彈襲擊案及 2013 年四川雅安地震都被廣泛應用。

現在,Person Find 可以透過網路搜尋,或是發送名字到指定的手機號碼,統一集中所有信息,使用戶不必去尋找多個來源;非政府組織亦可以將 Google 的 Person Find 嵌入自己的網站上,讓更多的使用者看到,令搜救行動更具效率。

Person Find 的產品經理 Payal Patel 表示,這是一個公開向大眾開放的工具,其他的開發人員或組織可以援引來使用修改,它支援尼泊爾,印地語和其他幾種語言。「我們對災難的發生感到非常難過,而這只是盡我們之力嘗試提供一點幫助。」

同樣的,通泰媒體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將尼泊爾震災的訊息傳達給更多的人,能出一分力是一分力。

天佑尼泊爾

部分內容譯自《New York Times》APRIL 27, 2015, 《Google and Facebook Help Nepal Earthquake Survivors and Contacts Connect》

 

文章來源: Phimedia 通泰媒體

網賺C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tegrating-email-with-social-media

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要怎麼正確的使用電子報這個顧客留存工具。今天我們不談電子報行銷,而是要討論一下蒐集 email 的好處。正確的收集客戶的 email 地址不只可以幫助你提升電子報行銷的效益,更可以有效的整合其他社群平台。

為什麼我們需要用 email 來整合這些平台?

  1. 現在網路行銷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我們面對的使用者有極大可能是跨平台的,同時資訊散落且不完整。
  2. 使用者越來越習慣收集資訊,你能在越多渠道和平台上面和也們溝通,你出線的機會就越高。同時我們必須避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3. 現在的社群網路都把會員鎖在自己的生態系內,造成不同平台的許多碎片散落在各地。然而,email 作為一個穩定的通訊工具,在幾乎所有的平台都使用 email 註冊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似乎可以被解決。

相較於社群平台的生態仍在改變,許多人仍然使用相同的 email address。目前來說,第一大社群平台 – Facebook 仍然以十分強勁的力道在成長。然而,在這之前,美國也有 Myspace 和 Friendster 等火熱的平台。

取得他們的 email 可以避免讓你的努力因為平台的冷熱度的改變而付之一炬,你可以用更少的資源取得與他們的聯繫。

如何整合?

從 email 名單整合至社群平台

大部分的社群平台的自訂受眾都接受 email 作為資料來源,這裡只用 Facebook 作為範例

1. 進入「廣告管理員」

5

2. 進入「廣告受眾」

1

3. 「自訂廣告受眾」

2

4. 選擇「客戶名單」

3

5. 上傳檔案

4

這邊比較需要注意的是 Facebook 接受的檔案類型為 .txt 和 .csv,因此若使用 excel 存檔的朋友可能需要另存為 .csv 格式。接下來照著 Facebook 的引導即可完成受眾設定。

6. 自訂受眾

接下來你就可以利用匯入的名單來尋找需要的客群。根據名單的特性,你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例如:把曾經開信的名單匯入,並建立「類似廣告受眾」可以幫找你尋找更有機會與你互動的消費者。而把未開信的名單匯入,則是可以增加他們看見你的機率。

為什麼這樣做?

利用曾經開信的名單建立的「類似廣告受眾」會依照那些開信者的特徵,幫你找出擁有類似特徵的客群,因此這些人有更高的機會會成為你的粉絲。

把未開信的名單匯入,可以對那些因為某些原因而沒看到、沒開信的訂閱者進行再行銷。例如,他們今天因為休假而沒有打開收件匣,但卻在使用社群平台,這時你就可以成功的進行曝光。

從社群平台取得整合 email 名單

許多公司開始利用一些工具來整合 email 和社群平台,例如:(在貼文中鼓勵訂閱電子報,或是提供分享、訂閱的誘因)。

由於社群平台的操作方式非常多元,這裡就不再另外討論。

許多人會覺得 email 和社群是兩種不同的工具,然而,其實他們可以扮演互補對方缺點的渠道,並因應不同的使用情境。

一個消費者可能開了電子報後,因為某種原因分心;同時也有可能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了你的訊息,卻因為朋友的動態而沒有進行下一步,而同時使用這兩個渠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拼湊網路上的碎片是非常有挑戰性,而把 email 匯入 Facebook 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整合方式。你還有嘗試過其他方法嗎?提出來一起討論吧!

文章來源: 別人都在看的電子報

網賺C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月是YouTube的10週年慶典,YouTube總部新大樓也開始營運,在新大樓二樓裡頭,Google BrandLab品牌實驗室)協助YouTube經營品牌生態圈,要讓YouTube在下個10年,仍然是品牌數位行銷最重要的管道。

google
(GOOGLE從NIKE挖角擁有15年行銷資歷的KIM LARSON擔任GOOGLE BRANDLAB全球總監。圖片來源:翁書婷攝影。)

YouTube全球每月有超過 10 億名使用者造訪 ,對於18-34歲年輕人具有強大影響力,每分鐘有300小時內容上傳到平台,如何避免品牌行銷內容淹沒在海量影音中,進而利用YouTube數位行銷必須更有策略,更了解平台特性與行動唯一(Mobile Only)策略,才能有效達到廣告效益。

此外,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分食數位行銷市場,FacebookVesselSnapchatTwitterTwitch等正積極發展影音內容,爭搶成為數位行銷最佳平台。

鞏固品牌社群:2016年 Google BrandLab前進亞洲

因此2012年Google從Nike挖角擁有15年行銷資歷的Kim Larson擔任Google BrandLab全球總監,統籌Google BrandLab營運事宜。Google BrandLab 2012年開始在洛杉磯、紐約與巴黎等地成立,2016年將在新加坡成立亞洲第一個Google BrandLab,專門服務亞洲客戶。

Google BrandLab是一個數位行銷的實體空間與課程提供服務單位,並不隸屬於YouTube,但和品牌共同策劃優質數位內容或方案,透過YouTube平台與Google旗下工具,找到最適合的目標族群,達到廣告效益。

品牌與媒體創意商,帶著手上遇到的數位行銷挑戰,進到Google BrandLab,透過約25人左右的小型工作坊,互動討論形式,得到可執行的解決方案,而且這裡的服務是免費的。」Kim Larson強調。

客戶常問我們,到底要如何透過數位行銷產生效益?「客戶常有個迷思,認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是販售競品的廣告客戶,但在數位行銷的時代,紛亂的行銷環境才是最大問題,廣告客戶不知道要怎麼把訊息丟給對的人,問題在自己身上。」Kim Larson說。

Google BrandLab採申請制,第一年時就收到近千個品牌申請,目前已經服務其中100個品牌。申請上的機率僅有10%,競爭激烈。

經營素人創作者:YouTube 4大製片廠,超過6萬人次使用

youtube
(圖說:除了經營品牌社群,YOUTUBE也積極服務素人創作者。圖片來源:翁書婷攝影。)

除了經營品牌社群YouTube也積極服務素人創作者。YouTube早在2012年開始在洛杉磯、東京、倫敦、紐約和聖保羅等地成立YouTube製片廠(YouTube Spaces),製片廠提供各種影音製作設備、場地與課程,服務擁有1萬名以上訂閱用戶的創作者,而且是免費使用,迄今吸引超過 6 萬人次利用,創作者的影片作品總數超過 6500 部。

目前YouTube最多訂閱人數的頻道,是瑞士搞笑遊戲影音PewDiePie,累積超過 3500 萬的訂閱用戶(截至2015年4月止),而知名美妝部落客 Michelle Phan彩妝、時尚穿搭的教學影片,有近 10 億觀看次,更獲 L’Oreal 支持共同開發全新的個人彩妝產品(截至2014年3月止)。

另外Variety雜誌調查1500名美國13至18歲青少年發現,他們認為YouTube上的明星比好萊塢明星更具吸力。其中搞笑影音雙人組Smosh奪得第一,比好萊塢巨星保羅沃克(Paul Walker)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等人還受歡迎。

文章來源: dcplus行銷知識庫

網賺C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